非心之境界,如畫於虚空
非心之境界,如畫於虚空
非心之境界,如畫於虚空
(功德):
功德,是要從自己内在心性上發掘出来,是自然而然的成就。不能强求,决不是憑藉着作了一点佈施或供养就能求得到。所以福德与功德是不同的。功德在平日的行為契机契理,符合正道,决不是一時能修成。佛必须做过無量無数善举才能成佛。功德不同於福德,更不是在於一時的修福。
关於悟的問题,佛陀在菩提树下豁然开悟時,就從感嘆中說出,一切萬物是具有佛性的。萬物不单独是有感觉性的生物。就是石头和尘世間的所有一切無生命物也不例外。一切都是佛陀。只是他们没有意識到而已。非常可惜的是,凡夫愚人不能了悟自性,不知道自己心裡面的净土,於是只好自心外求生到别的地方去。如果是觉悟的人,到处都是一样的净土。不論东南西北都無有阻礙,都能隨遇而安。因此之故,佛就说了一句話,(隨身所住之处,恆常都能得到平安快乐)。(彌驼经说):西方离此十萬亿佛土。六祖说十萬八千里。可見佛说及祖語中的数目字,只不过是表其路远無涯,我们不必过於執着準确的数目字来計算。学佛修行人一切要向自己心性上去参究,去下功夫,方能契会经中的奥妙处。(原来西方即是自性,里数即是無明)。
人若能做到澈悟一切法本来实相真如,自然就表裡如一,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高兴去就去,圆明寂照真心变现萬法。萬法没有体性,都是真心本体。原無生灭流动,因自在心,就能將过去对事物執着不离的心去除,而通達無我法。知道生死即涅槃的無礙相,倘能這样去实行修證,就和一切般若经所啟迪的圆融般若道理相契合。不悟的时候,佛就是众生,一念悟得,众生就是佛。所以我们明白萬法一切在於自己一心而成。自己要作佛或众生,全操之於自己,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,自己开拓自己的前途。然則,為什么不從自己心中直下頓悟真如本性是清净不染,真实不变的如来藏性佛性呢?(菩萨戒经提到),我们的本源自性是离一种忘染而自在清净。如果识得自心,見得本性,自然不執妄缘,心性圆成,也就是成佛的日子到来。這样各人自己要以观照之功,观行時刻精明密契真空,般若的灵光遂不被八風吹动,就證不生不灭涅槃彼岸心,也就是澈見我们原来真面目。
(離相無住是成佛要門):
释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,授記作佛,即是明心菩提。之前即從初發心以来的二大阿增祗刼修行,今說無量阿僧祗,是约小劫說。明心菩提以前的功德,还没有徹悟离相。虽有智慧功德,都是取相的有漏有限。所以在未法時代,如有人能受持读誦金刚般若经,隨顺性空法門,或者得离相生清净心,那他所得的功德,当然要比释尊供养諸佛的功德超胜得不可計量了。於本经受持读誦,顺向离相,即能超胜有相修行無数阿僧祗刼,這可見功德的殊胜。菩萨發心修行,以离相無住为本,这才是解脱成佛要門。
(六祖說):
修行最重要的事務是要從自性觉悟中做起,無論何時每一念头都要自净其心。無須他人鞭策而完全按照佛法道理去做,惟其如此,才能見到自己真正的法身,見到自己心中的佛。自己度脱自己,自己戒慎自己。這样的做法,各人才是真正的学佛!六祖说,做事情不可因循延誤,所以從今天开始,做个新人,称先知先觉的人为我良師,以後决不歸投不明佛法和妨碍佛法的妄情外道。要明白,每人都有各自同一体性的(三宝)。一切佛陀的(佛宝)。佛所说的一切教法(法宝)。性無相争,性本清净的自性(僧宝)。自然證明自己有此自性三宝,同時也要皈依他。因为佛是十界最高的聖者,於一切法不顛倒,具有自觉觉他,觉行圆满,最令人钦敬。法是自持自性,一切能轉持向善的指南。洞明正法,成佛可期!
(佛陀说),名和利不是生命裡最重要的,名字消逝得很快,了解和爱才是最宝贵的。如果你对事物有深切的了解和爱,你们便能领略到快乐。因为有了解和爱,一切都能成就。
(佛说八大人觉经):
为佛弟子,常於昼夜,致心誦八大人觉。(内分八觉):
(一),世间無常常觉):
第一觉悟,世间無常,国土危脆。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。生灭变异,虚伪無主。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,如是观察,渐离生死。
(二),多欲为苦觉):
第二觉知,多欲为苦,生死疲勞,从贪欲起。少欲無为,身心自在。
(三),(心無厌足觉):
第三觉知,心無厌足,惟得多求,增長罪恶。菩萨不尔,常念知足,安貧守道,唯慧是业。
(四),(懈怠墜落觉):
第四觉知,懈怠墜落,常行精進,破烦恼恶,催伏四魔,出陰界獄。
(五),(愚痴生死觉)。?
第五觉知,愚痴生死,菩萨常念,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,成就辩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。
(六),(貧苦多怨觉):
第六觉知,贪苦多怨,横结恶缘,菩萨布施,等念怨親,不念舊恶,不憎恶人。
(七),(五欲过患觉):
第七觉知,五欲过患,虽为俗人,不染世乐。常念三衣,瓦全钵法器,志愿出家,守道清白,梵行高远,慈悲一切。
(八),(生死炽然苦恼無量觉):
第八觉知,生死炽然,苦恼無量。发大乘心,普济一切。願代众生受無量苦,令諸众生毕竟大乐。
(结叹):
如此八事,乃是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,精进行道,慈悲修慧,乖法身船,致涅槃岸。复还生死度脱众生。以前八事,开导一切,令諸众生,觉生死苦,捨离五欲,修心圣道。
若佛弟子诵此八事,於念念中,灭無量罪。进趣菩提,速登正觉,永断生死。常住快乐。
明藕益大師云,念佛功夫,贵在真实。信心第一,要信我是未成之佛,弥陀是已成之佛,其体無二。次信姿婆的是苦,安养的可歸,炽然欣厌。次信现前一举一动,皆可回向西方。若不回向,虽上品善,亦不往生。若知回向,虽誤作恶行,速断相续心,起殷重忏悔。忏悔之力,亦能往生。持戒修福,种种胜集,豈不足以莊严净土。
(回向偈):
(願以此功德,莊严佛净土,上報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若有見闻者,悉发菩提心,尽此一報身,同生极乐国。世界和平,全球息灾,佛日增辉,法輪常轉。) (念三遍)。
(何謂悟心)?
凡所有心,皆称迷心,心本無生,始称悟心。
人類的解脱,有赖個人对真理的自觉,精勤,而不是因为他顺从神的意旨,行为端正。
学佛明理,重点却在知,見与信解上。不但要信,更要有坚心,誠心,坚持,解行并进,方能入道。
(五蕴):
人体的(色,受,想,行,识)是五蕴。這五者之中,没有一样是我。据佛所说,众生是由五蕴组合而成,除此之外,再無别物。
(佛陀说):
生命只可以在目前的一刻找到,但是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。相反的,我们只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。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。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接触,我们的心只忙於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萝想。唯有去与生命重新接触,就能回到目前這一刻。只有当你重回這一刻,你才会醒过来。而就在此時,你才可以找回真我。
(佛陀说):
比丘们,無明是十二因缘的始因,幸好观照缘起的法性,可以使我们能够摒除無明,超越烦恼。一个觉悟的人,可以在生死之海的惊涛骇浪上跨过而不壑於其中。一个开悟的人,利用十二因缘法,如同車輪。一位觉者,虽住於世而不落於其中。比丘们,不要逃避生死,你们只要把自己提升到生死之上,超越生死,是真正伟大者的成就!
(佛陀说):
我们修行之道,是没有阶级界限的。你是一个人,就和我们一样。我们绝不会怕被污染,只有贪,瞋,痴才会把我们污染。在醒觉之道上,阶级不再存在。這就像恆河,耶牟那诃,阿夷罗跋堤诃,薩罗河,牟那河和卢溪多等河流,它们一旦流入大海,便再没有个别身份的了。
(千岩萬壑不辞勞,入山方知出处高,溪涧豈能留得住,终歸大海作波涛。)
(心大世界大,心净佛土净,愿真成就真)。所以我们要把凡夫的欲望转变为圣者的願力。願和欲,本体其实都是一个。但用起来则各异,它的差别相各有不同。凡夫因为欲望而造恶业,流转生死,修行人因为願力而能够超出生死輪迴,圆成佛道。所以我们要转欲为願。
(佛言):
森罗萬象,一法所印,一亦不一。這是非常可贵的致理。看经要明经意,看经要明经旨,细心体会,悟入自性佛知見,才能转经,功德受用不尽。楞严经说,(若能转物,等同如来)。
(佛禅):
良知本是隨行師,千里拜佛求什么?智慧并非最高道,慈悲才是第一佛!
(出門经):
天為陽,地為陰,出門頭顶观世音。观音菩萨领着路,四大金刚护着身!
(搬家時一定要说吉祥話):
太陽出来喜洋洋,主家今天立华堂。一进才門四方角,四四方方出栋樑。喬迁新屋喜迎門,福禄寿喜赐家人。进門平安出門利,人财二旺皆如意。入住新宅身安康,幸福日子萬年長。
(每天早上閉上眼睛念一遍):
我的孩子很聪慧,我的孩子很健康。我的孩子很优秀,我的孩子很幸运。我爱我的孩子,我的孩子也很爱我。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家人
(和为贵):
天和風雨顺,地和五谷丰,人和百业旺,家和萬事興。
憑拦看雲影波光,最好是红蓼花疏,白蘋秋老,把洒对琼楼玉宇,莫辜负天心满月,海面風来。
願我往生能預知,臨命终時無障碍,西方三聖来接引,往生西方净土中,倒駕慈航渡众生!
(黄檗禪師說:)
(百种求知,不知無求為第一)。無求心就不生,無着心就不滅。故佛法是不生不滅的。從無始以来连续到现在的一切時裡頭,只有刹那的短暂顿悟就行。一切萬法皆由心生,心無所生,法無所住。所以说万有的一切都不是呆滞的。如果無一切妄心,随時随地都可以得到解脱。假如有人不识自心是真佛,不了解自性是真法,以为心外另有佛,性外另有法,這样的误解心去求道。這样,不論如何苦修若苦练,也不能了悟無量妙廣佛法真义,不能体得如来圆觉妙心,究竟学佛一無好處。人如果真能觉悟,自己识得自己本来面目,即是心性合一。就能勇修正道,永不退轉,从而能契会佛心,求得解脱。
(楞严经)说,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即种种法灭。遗教经也说,‘但制心一处,無事不辩)。所以有智的人調心不調身,調伏其心,则学道可成。心佛本無二致,所以说是不二法門。一般人求禅問法,为何捨离根本的心法,只向外求。这样一定得不到结果,触不到佛法,不能证得佛位。(佛陀在涅槃经裡特别提示如何决择究竟真义的教示中说道,破除凡夫外道的偏見,并发挥大乘具有常乐我净之四德。(一)不遷名常。(二)安稳名乐。(三)自在名我。(四)無我名净。如能依此四德去做,佛性即時彰显。)(表面上的学佛知识,當然是必须的。但是真正的学佛者,不可忽略了修練法,要完全了悟,解行并进。不是只念经持咒,听听佛学讲座而己!
修行人平時就要善用智慧,時時以智慧照見事理。能這样,就不会隨於文字束缚之中。因为根本大慧的人是不着文字的。其实不止文字,心行处灭,一切不留,了無可憶。妄想分别净尽,安住於正信三昧,胸中就如清風明月,照見諸法皆空。)
(離相無住是成佛要門):
释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,授記作佛,即是明心菩提。之前即從初發心以来的二大阿增祗劫修行。今说無量阿僧祇,是约小劫说。明心菩提以前的功德,还没有徹悟离相。虽有智慧功德,都是取相的有漏有限。所以在末法時代,如有人能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经,隨顺性空法門,或者得离相生清净心,那他所得的功德,当然要比释尊供养諸佛的功能超胜得不可計量了。於本经受持读誦,顺向离相,即能超胜有相修行無数阿僧祗劫。這可見功能的殊胜,菩萨發心修行,以离相無住為本,這才是解脱成佛要門。
佛,法,僧,是自性三宝。三宝要由内證,不從外得。
法身佛,遍一切處。報身佛,清净圆满。化身佛,不可思議。這三身佛,在自性中,世人总有。為自心迷,不見内性,外覓三身如来,不見自身中有三身如来。此三身佛,從自性生,不從外得。
佛是十界最高的圣者。於一切法不颠倒,具有自觉觉他,觉行圆满,最令人欽敬。法是自持自性,一切轉持向善的指南。洞明正法,成佛可期!
(佛言):
無論你遇到誰,他(她)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现的人。绝非偶然。他一定会教会你的一些什么。所以我也相信,無論我走到那裡,那都是我該去的地方。经歷我应该经歷的事,遇见我該遇的人。
所以要好好体会,好好珍惜,好好契机!
(真正的高手都是勤儉节约的),
包括富人。他一样越富有越节儉,一个喜欢浪费的人,终究是不配用钱的。把錢花到实处,不随便浪费,节儉是持家之本。
生活,没有标准,知足开心就是幸福。人生,没有套路,潇洒如意就是精彩。願我们一直走在幸福的大道上。活得健康笑得快乐,心存感恩,社会和諧。
人真正值得炫耀的东西,不是钱,而是真誠,是善良,是教养,是包容,是慈悲,是見过世面的涵养。是对社会,民生有着改善生活欢愉的貢献。做一个温暖,不卑不亢,慈悲善良的長者。
讓健康与你相伴,让快乐与你同行。让美好与你共舞,让幸福与你同舟。
秋,從来不語,却丰收了世界,花從来不言,却芬芳了人间。真正的朋友,是一生的風景。無論何時何地,從不曾忘記。送上我真誠的祝福,不为往事忧,只为余生笑。
永远不要去责怪你生命裡的任何人,好的人给你快乐,坏的人给你经歷,最差的人给你教訓最好的人给你回憶。
别人怎样对你,那是因果,你怎样对别人,這就是修行。
没有爱的生命,就像一片荒漠,赠人玫瑰,手有餘香。学会爱别人,其实就是爱自己。讓爱如同午后的陽光,温暖我们的心房。多去尊重理解别人,常怀宽容与感激之心。宽容是一种美德,是一种智慧,海纳百川,才有了海的广阔,包容。
静,不是身边無声,而是内心無争。净,不是身上無尘,而是内心無染。清,不是人生無念,而是内心無贪。
願餘生二分看透,三分释怀,五分愛自己。人生有二种境界,一种痛而不言,一种笑而不語。痛而不言是歷炼,笑而不語是成長。
轻轻放下焦慮,暖暖拥抱自己。這一生,若竭尽全力,就要学会顺其自然。風来听風,雨来听雨。生活不简单,尽量简单过。平淡的走着,简单的活着。别想太多,好好生活,知足常乐。静待花开,人生百味,隨心就好。
人生,一边是拿起,一边是放下,生活,一边是忘记,一边是珍惜。想擁抱幸福,就要学会知足。想一直快乐,就要学会平淡。生活就是自己哄自己。把自己劝明白了,那什么都解决了。好好的生活,好好的工作,好好的爱自己,把期待降低,把依赖放下。如果有一天,你越来越沉默,越来越不想说话,這不是懦弱,不是妥协。這意味着你看淡很多事情,看清了很多的人,你越来越成熟了。
一生走走停停,不要在乎失去了誰,要珍惜剩下的人。
爱,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,为了你,我願意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。
心怀感恩,所遇皆美。心存善念,所遇皆暖。余生,存好心,行好事,接好缘,心存善念,所有美好,终將如願。
不要带给自己烦恼,也不要带给别人困恼。对自己好,就要用心,对别人好,就要关心。
走入人心很难,走入己心更难。心未定,故一切不定,心确定,即当下就定。
人生苦短,活着的意义是什么?看透是福气,看不透的是禍患。
有些話听听就好,别当真。有些事知道就好,别拆穿。有些人看清就好,别計较。有些事,隨缘就好,别執着。快乐的人不是没有痛苦,而是不会被痛苦左右。自在的人不是没有欲望,而是不被欲望束缚。
看人,不要用眼睛去看,容易看走眼。更不要用耳朵去听,因为可能是謊言。要用時间,用心去感受。真的假不了,假的真不了。
人生有二种境界,第一要知道了,使人活得明白,第二要知足,讓人活得平淡。
幹好自己的活,做好自己的事,立好自己的德,修好自己的心。遇事少参议,見人少说话,守心不出錯,守口不惹禍。
人最好的心态是平静,最好的状态是知足,最好的感觉是自由,最好的心情是童心。
不要轻易評判他人,外在并不决定人品,我们要以善良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,不要轻易地去評估他人。要有一个正能量和包容的心。
人生最大的荒唐事就是在烂事上纠缠,凡格局大,望得远的人,都懂得一个道理。遇到烂人要及時抽身。遇到烂事要若無其事。尽快遊走,才能更好前行。
人的一切不是計算得来的,而是用善心善念和能捨心得来的。人的福報不是求来的,而是修来的
山有山的高度,水有水的深度。没有必要攀比,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長处。風有風的自由,云有云的闲遊,没有必要模仿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。你认为快乐的就去找寻,你认为直得的,就去守候。你认为幸福的就去珍惜。依心而行,無憾今生。人生一条路,走自己的路。人生三件宝,身体好,心情好,家庭好。
善為致宝,一生用之不尽。心作良田,百世耕有餘。人有菩萨心腸,持而保之,不僅自身会有福報,子孫后代也能受益。种善因,得善果,起善念,行善事,必定会有好運,得福報。
人生有四苦,看不透,捨不得,輸不起,放不下。人生五句話,最難的也要坚持。最好的也要淡泊。再差的也要自信。再多的也要節省。再冷的也要热情。
我㧥择宽容,
不是我懦怯,因为我明白宽容了他人,就是宽容自己。我撰择糊涂,因为我明白,有些东西争不来,有些不争也会来。我撰择平淡,不是我不奢望繁华,因为我明白,功名利禄皆浮云,耐得住寂寞,才能昇华自己。
口中言少,自然禍少。腹中食少,自然疾少。心中欲少,自然憂少。身上事少,自然苦少。大悲無淚,大悟無言,缘来要惜,缘尽就放。
(一笑解千愁):
看淡得失,倘若认真,你就輸了。告诉自己,人生最不好的就是高估自己。你要問心無愧的做人,一切自有命运安排。我们都是来去匆匆的过客。只不过今生来到這世间走一趟,萬事从心起,一笑解千愁。
人生只是一个旅程,没有永久的生命,也不会有不老的青春。時间一到,該老的老,該走的走。既然我们最终都只是一个过客,又何必去執着这样那样而不肯放下呢?
睡前原諒一切,醒来便是重生,有喜有悲才是人生,有苦有甜才是生活。
(隨缘): 想多了就是折磨自己:
做人,千万别想太多。想多了就是折磨自己。想得太多心会累。你在意什么?什么就会折磨你。你計较什么,什么就会困扰你。你越是計较得失,你就会越迷茫。你愈計较真相,你就会越痛苦。期望过高是所有痛苦的根源。有些东西,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。凡事隨缘就好。撰择放下,不是為了原諒别人,而是為了放过自己。做好自己,剩下的交给变化。
人生没有回头路,昨天最好的無法再回去,明天最難的也要继续。过日子,过的就是心情。人無完人,事無完美。心态好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。心情好了,就擁有生活的全部。這一輩子,有人羡慕你,有人討厌你,有人嫉妒你,有人看不起你,也会有人誤会你。無論怎样都要告诉自己,没关係,做好自己就行,剩下的交给良心!
人生是一个过程,也是一种旅程。在這复杂多变的人生裡,人心很難看清,也無法看透。因为我们看不清自己。人這一輩子無非就是一个过程。你可能在一个人面前一文不值,但在另一个人面前卻是無价之宝。人生那有這么多的時间后悔呢?自己认为对的就赶快去做。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餘生中最年輕的一天。别讓自己老得太快。当你明白了,太迟了。用顺其自然的心态,过着隨遇而安的生活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做简单快乐的自己!
人要有一个善良的心,也要有一个宽恕的量。在日常生活裡,做人贵在德行,美在心灵。做一个勇敢善良的人。記得学感恩,記得学珍惜,善待他人,也要善待自己。人要活得实在,平淡,也要活得潇洒,知足,隨遇而安。做人的就是這么简单。知我者敬我,疑我者討厌我,信我者爱我。我们要学懂感恩生命中所遇到的每一个人,珍惜生命裡出现的每一个人。啊!真的,有你们真好!
(做人的格局):
在日常生活裡,無論遇到什么事,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能做得到,一想就通。若從别人身上找原因,一想就疯。高度不一样,胸怀,格局就不一样。人若没有高度,看到的全是问题。人若没有格局,心中的全是雞毛蒜皮。做人把不想做的事做好了,是一种能力。把快骂出去的話忍住了,是一种本事,把咽不下去的氣咽下来,是一种胸怀。把看不顺眼的人看顺了,是一种修养。能这样,做人必能事事和顺,人見人愛!
我们总是为了太多遥不可及的东西去奔波勞碌,而忘却了人生真正的幸福。這只不过是燈火栏珊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裕。在一年裡,無論你赚錢有多少,所經歷的事情是好是坏,請記住,如果在這一年裡,你的身体很健康,那就是最好的一年。
遇到顺境,那是过去所修来的福報,經歷逆境,是为将来培植的福報。記住,佈施,你的善意隨喜,你的福報,每一天都是增上的最好的日子。
遇到違缘,發個欢喜心。遇到顺缘,生个感恩心。自己看到别人有福气,是因为别人氣量大。所以量大福大,把心放大,你的福气就大!
善为至宝,一生用之不尽,心作良田,百世耕有餘。人有菩萨心腸,持而保之,不僅自身会有福報,子孫后代也能受益。种善因,得善果,起善念,行善行,必定会有好運,得福報!
总有一天你会和自己和解,咽下所有的執着或脾气,磨平一身棱角,笑着面对曾经討厌的人和事,变成一个不动声色的人!
生活看似容易,却讓太多的人身不由己,誰心裡没有一点故事,只不过是看誰更能懂得控制。
你喜欢的人教会了你尊重,不喜欢你的人教会你自我反省。坏人教会你成長,好人教会你方向。所以没有必要去悔恨,一切隨缘就好。缘深的,多聚聚,缘淺的,隨風去。人生看似简单,却承载着太多的恩怨而情非得己!
生气的是因为你不夠大度,嫉妒的是因为你不夠优秀,悲伤的是因为你不夠坚强,郁闷的是因为你不夠豁達。記住所有的負面,都是源自於自己的弱小。唯有强大的自己才能讓自己百毒不侵!
烦恼多半是来自於自己过份的思考,試着看开,打开自己的心怀,一切轻於鸿毛,一切無夏無慮。心一顺,百事顺。没有不顺的事,只有不顺的心!
人這一輩子,少管,少說就是福。管闲事,出力不討好,說閒話,必招惹事非。管好自己事,反省自己的对或错,不给别人添堵,不给自己惹禍。心存感恩心,常惜世间福!
人生,除了生死,其它的都是擦伤,睡前原諒一切,醒来不談过往。
把每一天都当做新的起点,一定要学会讓自己安静。把思绪沉寂下来,讓自己歸零!
生命的极致,一定要简与静。美到极致,一定是素与雅!
(和為贵):
天和風雨顺。地和五谷丰。人和百业旺。家和萬事興!
名声不能大於才华。财富不能大於功德。地位不能大於贡献。欲望不能大於能力!
完名美節,不宜独任。分些与人,可以远害全身。辱行污名,不可全推,引些歸己,可以韬光养德。
事事留有餘地,便造物不能忌我,鬼神不能损我。若业必求满,功必求盈者,不生内变,必招外扰。
朱子曾說,凡名利之地,退一步便安全,只管向前便危險。
大丈夫之行为,論是非,不論利害。論顺逆,不論成败。論萬世,不論一生。
一个真正的英雄豪傑,必有过人之節,有人能之所不能之忍者。匹夫見辱,拔劍而起,挺身而斗,此不足为勇。天下之大勇者,卒然臨而不惊,無故加之而不怒。此其所持者甚大,其志甚遠也!所谓大勇若怯,胸怀大志,腹有良謀。有包藏宇宙之机,吞吐宇宙之志 (智)!
修行人平時就要善用智慧,要時時以智慧照見事理。能這样,就不隋於文字束缚之中。因为根本大慧的人是不着文字的。其实不止文字,心行处灭,一切不留,了無可憶。妄想分别净尽,安住於正信三昧,胸中就如清風明月,照見諸法皆空!
生活裡如果没有險恶,你不会成長,没有失去,你不会成熟。人唯有相处,才知好坏。事唯有親身经歷,方知深淺。
如果你是錯的,你没有資格生气。用咀伤人是最愚蠢的行为。学会控制情绪,留住福气。感受到了負面的情绪,就要及時調整。
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争。這句話表达了顺应自然,包容萬有的智慧。在面对负面的情諸時,我们可以借鑒水!
真正撑握無時,你才能顺应一切。人生下半場要善待自己。不生气,不喜悦。不拿别人的错誤来惩罚自己。浅淺笑,轻轻愛,稳稳走。看淡得失,珍惜擁有。不辜负時光,也不负自己!
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,尊重不同,是一种境界。做人最忌讳的莫过於用自己的尺子去度量他人的人生。
佛說,人若有福,天必赐难,正所谓将来大富大贵的人,必先经受大的磨難。当你快招架不住的時候,磨難也馬上挺不住了。所以要坚持,好運正在赶来路上。终于苦尽甘来!
身不苦,则福禄不厚,心不苦,则智慧不开。凡所有大彻大悟之人,都曾無药可救。所有通明大慧之人,都曾陷入深渊。不经涅槃,不得重生!
司馬懿說,看人之短,天下無一人可交。看人之長,世间一切尽是吾師。這一路走来,没有敌人,全是朋友,是老師!我喜欢三种人,一种比我优秀的。第二种是使我优秀的。还有一种是願意和我一起优秀的人。
真正的高手都是勤儉节约的,包括富人,他一样越富有越节儉。一个喜欢浪费金錢的人,终究是不配用錢的。把錢花到实处,不隨意浪费,节儉是持家之本。
生活,没有标準,知足开心就是幸福。人生,没有套路,潇洒如意就是精彩。願我们一直走在幸福的大道上。活得健康,笑得快乐,心存感恩,社会和諧!
真正的高手都是勤儉节约的,包括富人,他一样越富有越节儉。一个喜欢浪费金錢的人,终究是不配用錢的。把錢花到实处,不隨意浪费,节儉是持家之本。
生活,没有标準,知足开心就是幸福。人生,没有套路,潇洒如意就是精彩。願我们一直走在幸福的大道上。活得健康,笑得快乐,心存感恩,社会和諧!
(良知本是隨行師,千里拜佛求什么?智慧并非最高道,慈悲才是第一佛)。
(佛陀说):
我们修行之道,是没有阶级界限的。你是一个人,就和我们一样,我们绝不会怕被污染,只有贪,瞋,痴才会把我们污染。在醒觉之道上,阶级不再存在。這就像恆河,耶牟那河,阿夷罗跋堤河,薩罗河,牟那河和卢溪多等河流,它们一旦流入大海,便再设有個别身份的了!
深山裡寻幽,只為片刻的休息,我疏於向自然膜拜,自然竟然热情地擁抱。
世间人追逐锦衣美食,渴望名利。我僅僅只想要妳的一些温柔,但求平凡的生命流过妳的光和热。粗糙的双手经过幾番坎坷后,能夠在月光山丘,休息片刻!
守候着春天,翠绿孕滿山谷。炫烂的花樹有着無尽的宝藏,在人前炫耀它们的新衣裳。從今後不再恨春寒料峭,因為春的脚步快将来到!
誰来伴隨看仲夏夜的星光,在平凡的人间找寻那不朽的萝境。悠悠天地间,沉默中藕笑世俗的竟是草边的鸣虫!
瀑布是大地底美,狂热的,奔放的,義無反顧的,把全部的心意倾倒無遗,化作磅礴的誓言。
(禅学):
禅,最早的缘起是世尊拈花,当年在灵山會上,世尊拈起一朵金色的花给弟子们看,但没有人知道世尊是什么意思。只有摩訶迦葉以心印心,破颜微笑。於是世尊将正法眼藏(禅門心法)傳给了摩訶迦葉。於是摩訶迦葉便成为禅宗西天(古印度)一祖。二祖阿難,三祖等递代相傳,直致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渡海来华,在中国蒿山少林寺开創东土禅宗。
禅,就是去你的分别執着。執着从心而生。但能熄灭妄念,禅境自然现前。所谓但学無心,顿熄諸缘,莫生妄想,本心自现。我人天生心性本是清净,只是被後天各种知识所污染,只要能返心自求,息諸妄缘,自然能体證本来面目一一佛性。
所謂忘机即是佛道,分别便是魔境。許多烦恼多是庸人自扰,自求烦心。如果能少些計较,少些分别執着,自然是日出雲散,自心明朗。有語云,諸法本空莫執着,日出雲开陰自散。如果太过自己,总是以我为主,这样只会让烦恼增多。这就是(信心銘)中所说的,(智者無为,愚人自缚)。我執,法執,是禅宗最要对治的毛病。悟,只要通过禅才可以体验得到。可以说,悟是禅者習禅的必要手段,禅则是悟的最终目的。真正的禅者,就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去体悟禅法的至高妙用。神通并妙用,運水与搬柴,这一禅語都是禅者生活中最真实的写照。对於禅者来说,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,也都是处处是禅机,事事有禅意。平淡才是真,这句話一般都不容易懂,但如果你懂得了禅的思维方式,那么生活中的許多烦恼以及那不必要的忧愁就会迎刃而解。禅,就是如此的神奇,信不信由你。
学禅,就是学会超越自我。佛陀说过,能统领百萬大軍的人,没有什么伟大。一个人如果能超越自己,才是世上最伟大的人。所以作为一个人,重要的不是自己己能拥有多少财富,而是要有洒脱的智慧,以及安祥宁静的生活。
学禅的人首先要学会克服自己偏见与浮躁。佛陀说,没有什么比自己的贪心,嫉妬,瞋恨更为可怕。我们的敌人来自内心,身外并没有真正的敌人,所以敌人多半来自自我的假定。他会伤害我与过份的計较。
(学禅):
不外乎识别真,妄二心,若能识得二心,那你可以歸家稳坐,离道不远了。古德有云,真心在妄即凡夫,妄心無处即菩提。就像磨镜子,尘垢尽去光明自现。心是根本,外面的境界是浮尘。正如永嘉禅師所说,心是根,法是尘。二者如同镜上痕,痕垢尽時光始现,心法双忘性即真。禅,就是要心法二忘,若能心法双泯,寂然有得,禅境自然现前。所以说,但制心一处,無事不辩。
悟是禅的伴侣,悟是禅的生命。不論在家,出家,一切修行都得悟後起修。否则不着魔道,必多不能得禅受用。悟是禅的真实生命体现,离了悟,禅就無從说起。所以禅宗有語云,大疑大悟,小疑小悟,不疑不悟。正如六祖所说的,迷時師度,悟時自度。在家修行者,总是在默默中潜修,不在乎外在的表现形式。
禅,可以说是無言的境界。虽然禅宗动辄说,禅不可以言傳,只可以意会。但禅宗的典藉非常多,不少还是流傳千古的经典。深受文人士子的喜爱。像柳宗元,王维,劉禹錫等,苏东波还自号东波居士。
(居士,是指在家学佛之士)。大詩人李白也自称青蓮居士。
佛学,对於中华文明可谓功不可没。
正因为禅学的洒脱,而又不留諸多痕痕。所谓不立文字,以心印心。但又不能不借文字以助。所以禅宗又把阐述佛法的文字称为文字般若。把体證悟境的静定思维称为观照般若。把自性本具,自心流露的佛性称为实相般若。正是如此,可以说禅是無所不在,無处不显,只看我们能不能深入其中的禅境而已!
詩是艺术的本质之一,是最能体现作者文字素养与才华。禅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佳文学的艺术手法,虽然禅并不只是這些内涵,甚至更高。那么禅与詩的融合,结果会如何呢?我想,那只会让艺术得到进一步完美,昇华。
正因为禅法不离交字相,因而禅宗将一切行为举止,起心动念,無不纳入禅悟的对象中来。所谓起心动念無非禅意,運水搬柴皆是禅机。
禅,大多時候是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的,但禅有着無限的妙机,無限的含义,或者说,無限的意境。所以禅与詩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完全可以融二为一,如是,就有了所谓的艺术禅!
在古代,禅師们多半没有形式上的迷信和崇拜。甚至不会去烧香拜佛,念经打坐。用他们的話说,就是只有你自己救自己,誰也救不了你。更替代不了你解决困苦与烦恼。所有的经書或导師,也只能指引你如何趋向解。但如何達到开悟与离苦得乐,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。也許是這个原因。
一部心经,一部金刚经,一部六祖壇经,令無数文人心生喜爱,并给他们带来了無限的创作灵感和人生智慧。無論是文学家,史学家,思想家,还是画家,無不如此。
禅宗的向上一着确实使人很難领会。从一些的公案中,我们可以略知一二。有一位禅師,史料中说他悟道以後,有人在他面前说了一个禅字,他跑到河边去把耳朵洗了一洗,并说这个禅字把他的耳朵给弄脏了。又有一位禅師,书中说当他悟道以後,不小心说了一个佛字,他要嗽口三天。说这个佛字把他的口给弄脏了。这就是有名的闻禅洗耳,说佛嗽口的公案。当然这里面大有玄机,只不过不是一般人所能体悟。
曾经有一位住在九华山上的禅師,有一天,几位僧人来到九华山拜訪禅師,求教心与法的内在关系。禅師回答说,佛经有讲(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),請问,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呢?他指了指庭院的石头问僧人,其中一位僧人回答道,佛经既然说(心生万法),以这样耒推断,石头应该在心内。禅師听後就说道,你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行走,心裡却装着一块大石头,你不觉得累吗?
佛教非常重視心的。因那位僧人的答案的确与佛法的深层含义相去甚远。因为那位僧人忘记了佛法深层的含义,而一分为二的偏執。一位学佛的人,心中若有偏執限制,则追求洒脱与自在就無從談起。其实佛教的教义和戒律,如果是看成死板的教條,佛法就会成为生活中的负担,平添更多的忧郁和痛苦。
禅,不從外得,而要向内求。禅師们有時并不想故弄玄虚,而是想啟发人们返本歸真,不要太过執着去追求外物,及一切形相。智慧就在本心,一切珍宝具足,毫不欠缺。就如黄龙海机禅師悟道那样简单,去粘而己。学禪,只能依靠自己。正如一位禅師所说的,如果你想体證到生命中的真实真理,你就必须依靠你自己,教导你自己,并訓炼你自己。因为你的痛苦和快乐,都是来源你自己。正如吃饭,只有自己吃进去了才能让肚子飽起来。修行也是这样,只有你自己去体證,才能明白,才能解脱烦恼。禅宗是以顿悟为特色,因而無跡可寻。正因为它总是以心印心,不落文字,离言说相,所以它那独特的魅力和空灵的神韵征服許多人。無論古往今来,也無論是詩人学者,文人墨客,乃至帝王将相,士子百姓,無不被它的超脱所拆服。可以说,禅,是中华文明及民族智慧傳承中的一座重要的丰碑。
禅宗有一句说話,高高山顶立,深深海底行,是注重平凡而谮修的。故在我们眼裡,禅師们似乎和我们常人并無不同,同样是吃飯穿衣,同样是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。但禅師们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睿智,让人惊叹不己。也許就像儒家所说的大智若愚吧!一般人以为,禅的洒脱是隨意,禅的空灵是不想,(不思维)。这是大錯特错的。要知道,禅宗初祖达摩大師并没有叫人空心静坐,他甚至还傅受了二入四行的禅法。二入,即理入,行入。四行,即報冤行,隨缘行,無所求行,称法行。大意就是,相信佛所说的一切真理,依照教理去实行修證。修證的方法就是,以德報怨,隨顺一切众生,無願無求,与法相應。若只是口头功夫,談玄说妙,往往会被禅師们枇評为狂禅,口头禅。也为真懂佛法的人所諷笑!
聪明并不等於智慧,思维并不等於觉悟。一个人就是最好,能讲得天花乱墜,也是没有用的,与参禅悟道無关。那只不过是耍嘴巴皮子而已!
与禅的睿智,安祥,沉稳没有关係。正因为学禅,悟道与名詞声音没有必然的联系,所以德山禅師悟道以後,便一把火烧掉了他花费多年心血所写成的巨著(青龙经疏)。
德山禅師在悟前,自信对(金刚经)研究透澈,天人無人能及的禅宗出名的(德山捧)。後来在他的師父点化下悟道。便一把火烧掉了他自己的著作。且边烧边说,(穷諸玄辩,若一毛置於太虚,竭世枢机,似一滴投於巨壑)。大意是说,就算你能夠把世上所有的玄理都弄通了,也只不过像一根毫髮放置在太虚之中一样渺少,同時就算你完全懂得了世上所有的机謀巧智,也只不过像一滴水汇入那浩瀚的江海之中微不足道)。人,尤其是学道之人,不在妙明本性,於自心本源上去下功夫,光靠研習经典是無济於事的。
禅師们的生活,是一种平淡無奇却又让常人難於理解的生活方式。正因为他的平凡而又洒脱,所以才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别魅力。在我们看似矛盾而又複雜的世界里,在禅師们看来却是纯粹而又超凡脱俗的。他们像是生活在另一个和諧而又安祥的世界裡,禅的内在让他们充滿了神奇色彩。而他们的言行却让我们常人古怪而又幽默,平易近人而又莫名其妙的感觉。其实,他们只是顺其自然,任性而为。虽然同样是吃饭穿衣,但禅師们的無比智慧和潇洒的風度却令人目登口呆,甘願倾倒,甚至是望尘莫及!
(禅) 是人文精神的精华,是文学,艺术,哲学的最高成就,是生命真相的终极关怀。人们只有證到這个境界,才能活得自在洒脱,超越而睿智,空灵而放任。那是一种清明而又潇洒的生活境界!
(談禅論道):
禅師所追求的是身心的脱俗,画家所追求的是意境的脱俗。同样都是为了自在無礙,洒脱空明,可見禅法与画技是可以融洽的。
人本凡夫,若要超脱,自是不易。虽有禅理λ心,胸怀廣阔,但要灭尽烦恼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!
苏曼殊是因情而出家,因情而困惑,但也因情而悟道,因情而桌越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这句話,让苏曼殊明白,既然已循入空門,就要摒弃尘世上的种种欲望。拥有并不是占有。禅宗所追求最终的目的是绝对的自由,也就是生命的彻底解脱。如果生命得不到解脱,心灵得不到最大的自在,那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。想要获得大解脱的自由,就必须通过頓悟人心,体證世界,才能与禅的绝对自由而发生感应,自然佛家的最高智慧就能让你得到自在与解脱。
無常如幻難说清,世事難料命如丝。看透人生諸不是,但莫執着心自平。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如来。有了释迦牟尼佛的拈花,也就有了迦葉尊者的微笑。於是在禅者眼裡,整个世界就是一朵花。人是花,花亦是它,人花相忘不相即,相应而不着,这就是禅者的意境。
禅的意境,很難体会。禅道得即不是,道不得更不是。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(放得下这个故事),从前印度有一位高僧,名为梵志。他運用神力,变出了二株漂亮的鲜花。一枝合欢花,一枝梧桐花。他把二枝花分别装在二个花瓶中,左手拿着合欢花,右手拿着梧桐花,来供养释迦牟尼佛。佛陀見他第一句話就是说,放下。於是梵志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了,佛陀又说,放下,於是梵志又把右手的花放下了。佛陀接着又说,放下。听了佛陀這句話,梵志糊涂了。他問佛陀,世尊,我己经把二个手的花全放下了,您还要我放下什么呢?佛陀告诉他说,我不是要你将花放下。我要你放弃外六尘,内六根,中六识。捨去外在的事物并不是真正的捨去,捨到無法再捨,不再執着的時候,就是你捨离生死的時候。原来释尊是要他放下那颗献花的心。从心中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。梵志终于明白世尊的意思,於是他立刻放下心裡的挂念,放下一切,终于大彻大悟,證得了不死的境界。
禅是让我们从心内去领悟,就像我们常说的,你琢磨去吧!因为語言文字不能表达内心的一切含义,禅虽然不能帮助人们去分折事物,却能给人很多灵感我啟迪。禅宗提供我们的各种啟迪都非常有趣,即使有時很難体会,却往往意境深远,令人着速迷而難於忘怀,禅总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遂的啟示!
(禅),究竟是什么?可以说,禅是法界的实体,万物的真相,是群体生活的原生状态,是一种不二智慧的具体体现。懂得了禅,你就可以超然物外,豁然自在。禅是一种绝諸尘缘,自心明朗的心境。虽然不能说出来,但至少也是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的内在親證。
禅有一种特色,就是平等。事实上,我们所谓的平等,还是有局限的。真正的平等是真实不二,是超越对待的。那才是绝对的平等。如果你学了禅,但不能契入绝对的独立与平等,心灵得不到自在与解脱,那么说明你没有契入禅的核心,也就永远品嘗不到真正的禅味。因为禅是理性的极致,包容心最大化,不是那种玩点小聪明所相应的深沉!
禅其实是重视自我规范和自律自守的,除非你大彻大悟之后。自六祖大師之后,馬祖创建了丛林制度,百丈建立了佛門清規。所以千餘年以来,没有一位禅者敢不守清规。大凡一位禅者,都要做到自我监督,自我思维,自我反省,并且要求自己時時刻刻能把握心念,不可起恶。禅虽然是古老的文化遗产,但更是现代人美滿生活智慧之源。因为禅可以使人心胸宽阔,啟发灵感,調和精神,净化陋习,坛强记忆力和判断能力。
悟道与不悟道是不同的。悟道之后,自然处处自在,事事圆融。從展禅師曾说过,致理真諦是不可能从别人那裡得来的。所以我们说多了,反而使你们离道更远。禅師们的言傅身教,無非是让人们学会体认自心本有天然佛,不要向外盲目索求。正如岩头禅師对雪峰禅師所说的,从門外进来的不是自家珍宝。所以禅師喜欢把他们的开示指引说成引导見到月亮的手指,見月之指。指引虽然重要,但手指不是月亮。所以只可意会,不可言傳,切不可把手指当做月亮。
事实上,禅最值接的方式,就是從生活中去实践。一举手一投足,無一不是禅的具体体现。只有不停从生活中去参证,在山林或世间去修行,才能真正体验到禅。佛家的戒律和普渡众生的精神,有助於社会安祥,有助於民風淳厚。佛法就如同哲学,天文学,也如詩歌,小說,音乐,绘画等一样。虽寒不可衣,飢不可食,但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。
禅能深入并影响人心,丰富人的精神和心灵。如甘霖之滋润,如春風的温暖,给人开豁智障,给民族之奋发图强。而其它的意识形态或文艺娄型等是無法与它比拟的。
禅宗从来设有脱离人世间万事万物,他可以让你在贫富得失,榮辱苦乐,寒暑冷暖,是非人我面前不动心,不动氣。并且让我们有智慧能更好的处理或超越它们。禅者虽然重视師父的言傳身教,但六祖大師所倡导的,迷時師度,悟時自度。更能代表禅者的風范。
詩云,趙洲八十尤行脚,只为心頭未悄然,及致歸来無一事,始知空费草鞋钱!由此可見,一位参禅者,為了求真的精神,虽八十岁的高龄,也得找到自己生命的答案。这样才能不負自己的一生!
(禅,無形無相,無有定論,但又無所不在。)
做一个平凡而又愉快的的隐士,是不是比更有权势的贵族更能享受生命的纯味!
我们所渴望的,只不过是生存的自在,如恣意飛馳的駿馬,在一望無际的草原,呤唱生命之歌!
(樂在其中):
憑拦看雲影波光,最好是红蓼花疏,白蘋秋老。把酒对琼楼玉宇,莫辜负天心漏月,海面風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