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六:学佛;是消极的心態,还是積极的進取?
十六:学佛;是消极的心態,还是積极的進取?
漫談人生之十六: (学佛;是消极的心態,还是積极的進取?)
佛言:( 真正的开悟一一一必能体驗到萬法都是互依而存及了無自性的真諦,暮鼓晨鈡敲响,听着啊!听着,這奇妙的声音带给我回到真正的本我!)
有人说:佛学是一門高深的学問,用詞精妙,意趣奇特,密語難懂,很難領會其意。的确、佛学是一門高深的学問。縱满腹經論,学富五車,若缺乏誠意,缺乏佛缘,亦難领會其意。佛学:很多人認為是一門神秘学說,有人見難却步,甚至乎誤以為是一种消极人生,是避世的一种消极表現。
佛学:是一門高深的学問。文字精妙,理論精深,密語密意、難會其意,若一會意、不可思議。依古以來,有不少大德、将佛陀這伟大的奥妙佛法,不断傳入東土。也经过無数大德精勤、耐心整理、翻译。至今佛陀的十二部伟大般若经典,都有中文译本。其中功力深厚的大德,由於佛缘深厚,精勤用功,將三論的奥義绎得精妙、傳神、生動、接近。使人容易理解,功德無量。雖説是容易理解。但若佛缘淺的人,亦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焉!
我相信有些出家人,雖出家多年,但対佛理的理解亦難有真正領會。甚至有些出家人雖出了家,但在修行期間,也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,這是什么原因呢?這都是前因的事。.雖今生出家修行,因以前业障未清,仍須考驗磨煉。依自己修行之力,借助佛力,經時間消化,經自已長期的真心善意的德行化解,业障清了,有了一定的功行,才能真正進入佛道。求得佛智去感应道交,從而能开悟成觉,永至菩提。這是急不來的事,縂要順乎自然才成。( 天下事莫不是自然生成的!)
至於那些与佛無缘的人,不但听不到彿经,觸不到佛法。佛缘淺的人,雖然能听到别人在讲经说法,但會越听越悶,也會乌眉盖睡,対佛理也會產生怀疑。
相反,佛缘深的人,往往一听到佛理,會有出奇的醒悟。精神倍觉舒暢,思想一片灵明,無明之心得到開解,情绪奇妙昇华,対佛理會很飢渴地去寻求理解。
学佛:不論在家也好,出家也好,首先要有一個坚定不喻的信念。要确立一個明确目标。既然想学佛而得到解脫,就要精勤用心,勤读佛經,勤修佛法。对佛理要深深牢記、融入心中,慢慢去領會、回味,時日一久,才能起到大用、得大利益。佛法是一条明路,要尊心注志,日久才能体会得到。
学佛:其实就是学自己,一切都是自己一個人的問題。到底要想把自己做成怎样的呢?就要靠自己的智慧、修為与能耐。如五燈會元裡:有一個洪州廉使,請問馬祖禅師的一段公案:
( 是否可以飲酒吃肉。)馬祖禅師回答說:( 飲酒吃肉是你的禄份,不飲酒吃肉是你的福氣。)這些話若依佛家輪迴说:( 如是因、如是果。)一個人前世所做的一切會影响他未世的果報。(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欲知來世因,今生做者是。)果報之於人,如影隨形。丝毫不爽。
所以假如一個人有福報享受飲酒吃肉,那是他前世所播下的种子而現在成熟了,而這榮华富贵是( 禄份 )。如果有此果報却不去受用,反而更加持戒修善,這是他的福氣。因為任何果報一旦享尽了,还是要堕落的。就好像射箭於虚空,势力尽了,便会落回地上!
人若能持戒行善,廣种福田、善因,那就己种下了很好的福禄果報。种善因得善果是自然的事。若能与佛有缘、感应道交,這是非常幸運的事,也是頭等大事。是幾生修到的。這机缘要好好珍惜。
讲到学佛:学佛要有恒心,誠心。念佛更要有切心。要打成一片,之為有用。心不切是不会成功的。宁求其实,勿求其虚。素來寻枝摘葉,向外施求者多,直达根本、体貼入微者少。解行相应名之曰祖。蓋世界空华,浮生虚幻,极世尊榮,轉眼輒空!
説到金刚經:全文通前徹後、直截痛快,掃除一切。無丝毫之沾染,無丝毫之住着,直露人人之本源,無过此經,不可思議。六祖大師云:行正即是道。所謂正見之時佛在堂。三毒之時魔在舍。( 三毒者:即贪、瞋、癡。)贪之不遂即瞋,瞋之不捨即癡。所以説:要捨偽归真,去偏存正,是為進道之始基。然我們居此幻化世界之中,從幻入幻,幻生幻死,幻無底止。欲出此幻化輪迴,非從佛道入手不得也!
盖佛道不自外求,尊究根本,根本既得,諸幻消滅矣!古人句言各有作用,或隐或顕,或是或非,唯具眼者方能了了。其病何在?未达实际耳。达者一見便了。無丝毫之滞腻。若遇不了公案,會者即会,不会者但抱定自家本参話头以悟,但不限年日,终有到家之日。
学佛要解行并進,要学参禅。参禪要遠離尘垢,不住身心,有記無記,悉不憶及。不但身離,心亦離也!打破一切,親見自性,保持一心,親見彌陀。欲建一心,必先除妄。除妄之法,貴在参禪。日用有禪,自能歇妄。狂心一歇,歇即菩提。但妄想不可有,菩提亦不可執。
妄自穿鑿,如云念佛是誰?念字是心,佛字是觉,是字是我,誰不問誰。
学道参禪:首在尘世中做工夫,次在幻身中做工夫,再在煩恼中作工夫,歴尽苦心,從微至著。如是經过身心世累,得到尘空心寂,心静意閑,正好放心安住!
如來法身:微妙寂滅,佛果的境界,是為涅縏!而中論説:無得亦無至,不断亦不常,不生亦不滅,是名為涅槃。一切萬法本自空寂。如來的果地,亦空不可得。
( 华严大疏說:统為一真法界,謂寂寥虚曠,冲深抱博,统該萬有,即是一心。)
所謂统該萬有一心者,謂於此復往無际的一心法界上,無量色心差别,萬法炳然,顕現一多相即,大小互融,重重無尽,事事無礙。因法界萬事萬法,有為無為,色心依正,現在未來,互為能缘,及所缘起。又圓教經說:唯是無尽法界,性海圓融,缘起無礙,相即相入,心融萬有等!
前面所説的萬物一体,萬物相关,顕示出一多不二之理。一与多是相融相入,举一即含一切,举一切即含一。在华严經裡,甚至觀察一尘之中,即括尽法界,雖説是桌上的一粒微尘,若要找它的由來,就是集合了一切萬物的力量,才能落到桌上!
做人要学凡事放得下,能放得下,如解脫矣!何謂放得下:俗事放得下,俗念放得下,全身放得下,萬緣放得下,如此,近道矣!美哉!經是一条明路,要解行并進,圓融一切,始能相应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做人处事,若不勤力用功,努力進取,那肯定不能把事情做好,更難有升职加薪的机会,何况学佛!縂要有心,時時想佛,念佛,按照佛意去做人处事!勤讀佛經,勤修正觀,時日一久,自然有成所以学佛是积极的,不是消极的。消极,什么事都做不成,積极,才会有成功希望!
佛陀說: (生命只可在目前的一刻找到,但我們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。相反的,我們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來。我們常以為自己就是自己,而其实我們一直以來都甚少与自己接触。我們的心只忙於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夢想。唯一去与生命重新接触,就是回到目前這一刻。只有当你重回這一刻,你才会覚醒过來。而就只有在這時,你才可以找回真我!)
佛弟子登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