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: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
二十: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
慢談人生之二十:(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)
一切諸相雖以我,人等四相为具体的表徵。若再歸纳起来,不过是一個 (法) 字。因 (法) 为一切事物道理的总括,無論有形,無形,大大小小,耳目之所闻所見,意识之所分别,無非都是 (法) 的眷属。諸法性空,本来無相。因諸缘聚時而现生相,諸缘散時而现灭相。生灭如幻,变化多端,儀态各别,類型不一。故名 (諸相)。不但諸相是缘生缘灭。即缘生缘灭的 (缘) 亦復如是。不但一相如是,即相相,缘缘,乃致無边法界,亦復如是。故曰一切。一切諸相,既是缘生缘灭。生灭如幻,刹那变遷。当其生時即是灭時,有時即是空時。(有即是空)。有空同時,無二边可着。即空有之二相即非。空有之二相非,即法相与非法相亦非。若取法相,非法相,即着我,人等四相,而法相与非法相既非,而我人等四相亦非,所以说,一切諸相即是非相。
本经云,(若見諸相非相,则見如来)。即是入無余涅槃的真实利益。又涅槃经云,見佛性者不名众生。不見佛性者是名众生。今众生既見如来,当然得再称为众生。所以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。
(深解羲趣):
深解是心中大悟,義趣就是義理旨趣。盖義理千端,歸趣則一。解義理不解歸趣,如行舟無舵,將何趣向?深解義趣,便己悟金刚正智。此智若开,便断惑證真。
(慧眼):
照見真空無相之理曰慧眼。
(佛经说有五眼):
(一) 肉眼: (凡夫見地)。
(二) 天眼: (天人見地)。
(三) 慧眼: (一闻千悟,見人空理,阿羅汉見地)。
(四) 法眼: (既見人空,更見法空,菩萨見地)。
(五) 佛眼: (谓佛之知見也,超胜一切)。
(实相):
实者不虚妄,相者無相,是萬有之本体。即佛性之别名。佛经中常云佛性空寂,为恐人誤会佛性空無枯寂。故又名为(实相)。所以無相無不相,正是佛性之真实相狀。
(信解受持):
信解是心無所疑,了然领悟,不但能信解,旦能解行并进而不退。
(实無众生如来度者):
所谓度众生者,也不过以諸法如义,教众生离於分别執着的妄念而已。若作我当度众生之念,便是分别執着,豈能成佛?又豈能度众生。且众生是五蕴假合所现的生相,当体即空,并非实有。如来證空寂之性,亦不執取为实有。所以实無众人为如来度者。
(如来说有我者,则非有我):
如来虽常说有我,是依諸法如义的如来性体,方便隨情而假設的,并非真有。諸法如则法界平等,無有高下,凡圣同体,無佛無众生,乃致於一切名相都無容安立。所以说如来说有我者,则非有我。
(轉輪聖王):
略说转輪王,身具三十二相,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宝。轉此輪宝可降伏四方,故名之。又有云,转輪圣王掌管四大部洲之善恶。转輪圣王因福业具足,故得三十二相好。但佛果菩提不能单憑福业而可證得,必福慧二足而后證。若认为福业具足即可明心見性,观見自性如来,那就错了。
(得無生法忍):
菩萨知一切法,於相無人我,於法無法我。我法俱空,能所相忘,虽行佈施,而施無所施。無施而施,自净其意,得無生法忍。(即阿鞞跋致一一譯为不退转,又名一補处菩萨。此菩萨通达無我法,以应無所住行於佈施。所修無相無住之净行,其功德胜过七宝财施之功德!
(功德之胜):
菩萨修無相無住之净行,不是为自己求福德,而是为众生作利益。菩萨己證無我,有何福德可受?又有誰去受?所以称福德之胜者。是以諸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。
(不受福德):
福德無性,菩萨無我,菩萨度众生,修無相無住之净行,是为圆成覚有情之悲願。不是为自己贪着福德,所以说不受福德。并不是根本無福德,众生度尽,佛道自成。菩萨亦同證無上正等正觉,福德就在其中了。(所以先德有言,若得無贪相,应到法王門)。
(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):
人之不能無我,皆是由於不能忍。不能忍,安能無我?一切法無非無我也!而無我必由能忍成之。時時忍,事事忍,逆来顺受,坚持耐久,直致忍而忘忍,無我始能成矣!所以说,一切法 (無我) 得成於 (忍)。
(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另一解释):
一切法不外境,行,果。境者是五蕴,六根,六尘,六识等。行者是六度萬行。果者是住,行,向,地,乃致無上菩提等。無我者是说一切染净諸法不外因果。因果即是缘生。缘生体空。所以一切法中本無有我,但应知道的是所谓我者,即众生無明不觉,於一切法中妄生分别執着之見。而一切法性,本来空寂,那有此物。知一切法無我,即是了解领会到一切法性,本来空寂無我之理。与其知之之智,己能冥合之意。忍者,忍可,契合無間之理。有如说合一。理智合一,就是我執己化,行功致此,所以说 (成了)。那么由何而成?是由於薰修。所以说 (得成)。因此所谓 (得成),有如说由於薰修而得有成就。所以除非精修功到,否则是不能说成的。
(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):
此为笫八次有为法与無为法较量功德。若人通达一切法,而無能所心,则我執己化。我執己化,即不住六尘四相,直見本性,證得菩提。功行致此,当非有相之七宝佈施功德所能相比。故曰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。
(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):
作福德,即是修六度万行。不应贪着,即是無贪求福德之心。亦即心空無境。菩萨所作福德,意在利益众生,雖勤行六度,而不住於相,故云菩萨不受福德。
贪为三毒 (贪,瞋,痴之首),一切烦恼之根本。發菩提心者,不僅不应贪着五欲,财欲,色欲,飲食欲,睡眠欲,名欲等染乐。而福德,功德,乃致涅槃等净乐亦不应贪着。如果一有贪心,即是妄想心,退转心。
(不解我所说义):
我是指如来,谓不解如来二字所明之义也!
(如来):
性德之称,即佛性。佛性常住不动,無所谓来去。佛性遍一切处,亦無需乎来去。所谓心净見佛,非是佛来,心浊不見,非是佛去。尤如水清月現,月本非来。云遮月隐,月亦非去。曰来者,心净即佛现之义!
(一合相者則不可说):
所言一合相者,约相说,则为幻有。约性言,都無其事。故曰,则不可说。今举一合相而说者,意在破斥世界所有。大如世界,小如微尘。莫非假合而幻有。凡夫贪着者,無非執其假合之相为真耳。尘界如是,色身亦然。圆觉经云,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。离幻即覚,亦無渐次。是故所有一切諸相,知幻即离,正是直指向上之修功,此之謂一念即到佛地也!
(但凡夫之人,貧着其事):
貪者是贪恋而生執着。其事,泛指一切事相。一合相亦攝在内。所谓凡夫贤圣,唯在心之净垢耳。贪着一切諸相即凡夫,若見諸相非相即名圣贤。古德云,凡夫贤圣人,平等無高下,唯在心垢灭,取證如反掌。
(即非是名,是为明了相有性空):
此经开经以来,屡说四相不可有,如有便非菩萨。又贊叹無此四相者,得無量福德。更令菩萨通达無我法,并且说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,功德之胜。然而又恐凡夫因佛如此的反覆申说,更執着所谓我見等真实是有,而此見横梗於心,正是我見。如此豈不是反加其缚嗎?假如不会如此,而能渐渐的除我,也不是佛说此甚深般若之真义。怎么说呢?屡说即非是名,是为明了相有性空的意义。目的在令人观照本空,顿得解脱。对利根的人,自能闻一知十,悟知我見等,也就是相有性空,那么就能单刃直入,直下可断其根株。而本章言,若人言,佛说我見等,就可以知道此人乃偏執於有相边,未能通达我人等之見亦为本空。所以说不解如来所说义。佛约相言,如来约性言。上面说,佛说我見,接下来不解如来所说义,正是显出此人对於我見等,只知道相有之义,还没有了解性空之义。如此我人等見就永远不能除去了。古德有請師给他解缚的,師说是誰缚你?此章经文正可以明了此义。要知道,性体空寂,本来就没有缚。如今在心中意外的有了我人等見,还说佛亦如此說,豈不是作繭自缚嗎?所以我世尊,特与長老,兴無缘慈,起同体悲,说了本经经文,是为令一切众生,直下能洞澈本来無我無見的心源,能够究竟解粘去缚的。
(一切法):
一切法通指世出世境,行,果而言。凡上来所说色,声,香,味,触,法,身相,三十二相,乃至世界,微尘之境,佈施,持戒等大願大行,以广度众生,莊严佛土,乃致离相,离念,离我見之行。生实信,生实相,成就第一希有,最上第一希有,以及得福德,得功德,得成忍,名须陀洹,乃至名菩萨,名諸佛,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一起包举在内。如是二字,指上来所说种种義。上说諸義,不外缘生性空,最後究极無住以成證。就是因,究极性空不礙缘生。性空不礙缘生,故成平等法界。究极缘生不碍性空,故即諸法而成空性。由是观之,如是二字之意味,即显諸法一如。一切皆是,因其皆是一如,故知見信解如是者,就不生法相了。
佛弟子登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