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:身退不滿
十二:身退不滿
漫談人生之十二:( 身退不滿 )
( 觀朱霞,悟其明丽。觀白雲,悟其捲舒。觀山岳,悟其灵奇。觀河海,悟其浩瀚。則俯仰間,皆文章也!対绿竹,得其虚心。対黄华,得其晚節。対松柏,得其本性。対朱兰,得其幽芳。則遊覧處,皆師友也!)(天覆地載,萬物各有其景象。我們看山岳河海,望風雲之变化,這其中都有成篇的道理存在。対於地球上的松、兰、菊、竹各植物,它们不怕風霜雨雪的君子节操,這都是我們学習效法的大境界。)
古人這些警句,直得吾人三思。聖贤書不可不读,聖贤書不但有黄金屋,也有顏如玉。看多了能洗心滌濾,增廣識見。能明辦是非善恶,能開拓心胸量度。能開发智慧,崫壮自己!
古時大詩人王山谷曾説:吾三日不讀聖贤書,其面目可憎矣!聖贤书的确很可愛,是我們真正的良師益友。
现今世事浮乱,衆生顛倒,対錯難分,眼淺量窄,是非不明,弱肉强食。只看重眼前小利等等,若能用好的书藉去丰富自己,那人生一定可愛。対己対人都有好处。
其实,人生就象一局棋。尽管其中有千变萬化,難於捉摸。但凡事怎样变都好,都不能離其宗。是有理可窥的。
這局棋想下得揮洒自如,得心应手,首先要用聖贤书的养料去丰富自己,使自己的生命、慧命都能得益。先要放得遠大,不可只看眼前小利。不然的話、若只贪吃兵卒,不會瞻前顧後,深思熟濾?那人生這局棋怎能作得好。所以無論対方怎样走势,佈局,你都要静觀其变,迟迟下手。不要受到外界的影响就失去自己的原則。否則,自己先未动手,己给対方殺得手忙脚乱,這何來取勝。
說到原則:古人說:做人有四大原則:( 不輕諾、不生瞋、不多事、不倦惹。)這四者都是做人的基本原則。能做得到,眼前的人生一定美滿亮丽,若做不到,一定會生活在事非煩恼之中。做人無論在任何時候,都不能妄自菲薄,更不可自夸自傲。
有些人対於人生的價值標準,往往建立在世俗的功利主義上。..他們常以物貭、財富的條件來衡量人的身價。名利場中的人,大多以利害关系相互來往,讲求的是現实利益。
隐士与一般人不同,但求生活安定,与人相处多無計算之心。..啊!這种德性、識見与胸襟多么可愛。人必須要保持灵明本性,存心公正。
王陽明說得好:( 破山中賊易,去心中賊難。)義理人非不知。很多人能為物役,知亦不行。要知道:心為一切之主宰。所以做人要掃除義理的障礙。若吾人知而能行、能改,如此這世界可等可愛。
當然一個人的智慧見解,必須到上了年纪,经过諸般世事之後,才能達致成熟。到了這時候,做人处事才見老練遠大。因此一個人的成功立业,往往就在這個時候。
有了這样的阅歴,做事就能深思熟慮,也能熟思缓处。熟思就能得其情,缓处就能得其當。
( 定而後能静,静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)。這些道理很多人是知道的。但一般人往往遇到事情時,不會冷静。縂是想引刀成一快而後已!结果使得事情弄得更糟。人就是這样的明知故犯。
現今世事多变,什乱纷纷。什么是対,什么是錯,使人難於分辨。处在現实的环境中,由於现今人生複雜多变,若稍不留神,想不到的事情會有隨時發生的可能。能比上不足,比下有餘。
人处於逆境不要氣餒,要不為環境所困,保持灵明本心。知道任何困難都是暫時的。所謂(山穷水尽疑無路,枊暗花明又一村)其实世上没有恒久的快樂,也沒有永遠的痛苦。只要能坚強面対現实,穷則思变。那苦尽甘來的快樂,才最可贵。一個真正懂事的人,大都有這样的经驗。
人當有了成就,切不可自骄自滿。处於心满意足的境地,有如水快要溢出而尚未溢出。這時候,若有过满的表现,而稍不留神,隨時有傾覆之患。所以一個人在名成利就之後,要身退不满。這才是長保之道。
所谓身退:並不是引身而去,也不是隐匿去做一個隐士。而是不贪慕把持。不據有,不露鋒芒,不膨脹自我,要收歛意欲,含藏动力。這样不但能使自己精神奕奕,体力流暢,意境輕鬆,也充滿着無限生机!
天下事,勝於懼,而敗於忽。懼為福之本。忽為禍之胎。人:凡事能退一步想,往遠处看,規模遠大,必能萬里無雲,晴空一片。
思想,才华,人類之所以擁有這得天独厚的恩睗,就是要用來替天行道。使萬物都能各得其所,萬物各得其宜。
做人:不論修身做人,或立身处世,其内心必須先有一段深刻的体悟。這段深刻的体悟,無不在困危逆境中得來。经不起環境的考驗,是很難体会得到的。
人的一生必須要不断学習,改进,隨時記取可资为鑑的教訓。使自已的心活得实实在在。才能進一步去辨别事非善恶。从而去做一個成功的人。
否則,驕矜浮夸,自以为是,不但人生不会再有進步,而且久而久之,會造成是非不明,正邪不分的结果!
生命像浩瀚的大海,人生的道理説也說不完。尽管生命的大海縱横交錯,波詭雲譎,難於捉摸,難於应付。但我們凡事能退一步想,也为他人想。
心存公正,心存宽恕,心存仁厚,心存感激。必能减去許多不必要的纷争、勉除許多煩恼,憂慮。這样:生活一定会活得更充实、更平静!
師言:( 人之足傳,在有徳、不在有位。世所相信,在能行、不在能言!)
又( 誤用聪明,何若一生守拙。滥交朋友,不如終日讀書。)
佛弟子登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