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:生命的旋律
十一:生命的旋律
漫談人生之十一: ( 生命的旋律 )
( 凡情留不尽之意,則味深。凡興留不尽之意,則趣多!)(情意和興味都需要含蓄,使人慢慢領會、回味,才能產生深緻雋永的意境。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,细想這淡如水中实在含有無限深意。一望而知的東西,能引起多少興味!凡事都能恰如其份的蕴蓄餘音餘韻,才能令人回味不已 !)
生命的旋律:啊!這個名詞太动听了!非常浪漫、可愛!什么是生命的旋律?应該是匀音有致,有韻有律,即生活之閑情,非常軽鬆寫意!但活在現時代中的人,由於过份崇尙物欲、追求享受,自我感又重。每日為名、為利、為感情、為三餐而搞得忙忙乱乱。如何能有閑呢?不过我們若能撑握着一個原則,那就是不論做人或做事,事先能有所思慮,才能臨危不乱,前後圓满。
也就是我国聖賢所説的:( 凡亊豫則立,不豫則废 )。能忙裡偷閑,閙中取靜,这就是旋律,也是做人的靜定功夫。平日沒有定的修為,如何能有閑呢?対於取静也是同样的道理,平日沒有遠大思慮,到時如何能夠衡盱全局,不忙不乱。
古語云:天地間真滋味,惟静者能嚐得出。天地間真机括,惟静者能看得透。
大自然有各种不同的变化,变化歸变化,变化一过,大自然仍是大自然。人生亦是有着各种不同難於预料的变化。但变化歸变化,人若在变化中迷失自己,而為慾為情所困,这是没有自然本心。
我囯古代有人、法、天的説法。人法就是人法自然。自然可以一任雷震暴雨,風和日丽,但过後即不着痕跡。这种精神兼承天地精氣的人類,也必须具有。才能有天地一般的襟怀。才能輕鬆自在,有韻有律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要平实做人,不可自我標榜。想有真实的人生,要能各尽本份。明事非,知進退,能適時引退,才是人生一大学問。
范蠡在帮助勾踐滅吳之後,消然引退。張良在輔佐刘邦取得天下,謝封歸隐。這是我國史上急流勇退的有名故事。易經上説:( 亢龍有悔。)這是我國最早言盛极必衰的話。任何事业发展到逹顛峰,就會慢慢向下滑落。
人贵自知,見好就收。這是平常話,也是最实用的話。可惜很多人往往到了身臨其境才知道。
我們想有丰盛的人生,就必須要有宁静淡泊的胸襟。在物欲炫烂文明的今天,人們競相追求享受,膨脹自我。人与人之間旳利害衝突愈來愈尖銳。使到人生价值毎下而降。人心愈趨於卑靡。物质己反客為主,大有统治人類之势。
但物欲難填,而世事又無常。這是人生一大苦海。但萬物有情。想生活安稳,想人生快樂,首先要致誠待人。因致誠是人生一大樂境。
人贵知足,也貴虚怀若谷。稻穗在成熟的時候就垂下了头,到了盈满時就垂得更低,而结的果实也更多。人常怀虚心,才能精進。有了小成必須要不骄不亢。虚怀若谷,才可能求得更大成就。心虚意淨,明心見性,这是成就人生事业的本源。若具備并不困難。因為心之所以為心,是操於諸人之手。
人贵自然。因自然是生命本体,大自然以一年四季二十四氣節变化,化育万物,使万物各得其所,各得其宜。同样人也有喜怒好悪情緒。喜怒好悪若有則,人的語言,举止才合乎規度。所以正心养性是人生第一要緊。因為心是思想行為的縂抠纽,所以前賢一再申明心性的重要。人的一切思想,言論行為,都由心的思维而決定,心一失正,做人就会偏差。
做人的确是一門大学問。不过無論怎样,凡事都有其原則;我們做人的原則:那就是(誠)。
中庸上説:( 誠者,天之道也。又說:誠則明矣!明則誠矣!)
( 只要致誠,則眾、物、表、裡,精粗無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無不到矣!)所以,(戒疏於慮,而警伤於察。自可并存於心。由無慮疏、察深之病,達於精明而渾厚的境界。)
如何使自己的一生过得安定、快樂,這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大願。我相信:人能不与别人相争,待人以誠,凡事留有餘地,是達成此一大願之要道。做人,( 生存之道不在争,而在於能存好生之德,這就是天机。)
人若能做到一進一退有分寸,匀音有致、有韻有律,這是生命的旋律,這旋律必能使人生丰盛、和諧、飄逸!
( 覌人之道,以樸实廉介為貭,有其质,而更传以他長,之為有用。無其质,其長处亦不足恃 ! )
佛弟子登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