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众同乐,益智安神
与众同乐,益智安神
(与众同乐,益智安神):
气象要高旷,不可疏狂。心思要慎密,不可琐屑。趣味要冲淡,不可枯寂。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。
稳当話,却是平常話,所以听稳当話者不多。本份人,即是快话人,無奈做本份人者甚少。
謙,美德也,过謙者怀詐。默,懿行也,过默者藏奸。
有作用者,器宇定是不凡。有受用者,才情定是不露。
天欲禍人,先以微福以骄之,要看他能受。天欲福人,先以微禍以儆之,要看他会救。
贫賤是苦境,能善处者自乐。富贵是乐境,不善处者更苦。
禍到休愁,也耍会救,福来休喜,也要会受。
不自反者,看不出一身病痛。不耐烦者,做不成一件事业。
小人只怕他有才,有才以济世,流害無穷。君子最怕他無才,無才以行之,雖贤何補。
受人凌辱,畏其势而忍之者,非足为忍。無可畏之势而能忍,是为真忍。
自作所行之是非,尚不能知,安望知人。古人已往之得失,且不必論,但须論己。
处难处之事愈宜宽,处难处之人愈宜厚。处至急之事愈宜缓,处至大之事愈宜平。处疑难之际愈宜無意。
要掌握一門技術,必先须经过一段磨炼,才能夠成長。经驗是最宝贵的。每当遇到困难時,憶起那段成長的日子,險峰必须经过,才能平坦上路。
最大的横逆,是锻炼人物最好的机会,有辩法承受,则能身心皆益,反之身心俱損。
行大道的君子也有穷困的時候,不过,小人一穷困,就会自暴自弃。君子困穷就泰然自若。不失原来的自己!困穷認命,夫復何言,臨難不乱才是大丈夫。
君子具備博議,人德,但丝亳不把它显露於外。所以看来像是个傻傻的人。人要摒弃娇气,多欲,淫志,熊色。人能如此,他就可以大智若愚了!
学問和教养,人人必须具備。可是经常自觉一無所知的人,這才是真正的君子,也是理想的经营者。
学問的最高境地是,吸收基础性的知识,把它消化成自己的血肉,使学問有如呼吸那样之后,优游於其間!
经营事业必须永恆持有的是,职业性经营者的信心。理想的职业经营者,是说把工作当做遊戏,把经营当做乐趣。
职业意识极容易崩塌,所以信心要在一个人身上落根窟壯。必须经过多次挫折。信心是世界上最誠实的东西,不管别人如何对你称赞,你绝对無法欺骗自己。因为你自己是什么料子,自己最清楚。
经营者萬萬不能只追求利润为至高無上的目标,当然企业为了生存,非有利润不可。但是若太偏執於财利,到头来心智必被蒙蔽。终致被社会大众所弁,豈能不慎。
漫長的人生,忽晴忽雨,忽風忽雪,能够克服种种阻碍的人,才能体認真正的人生。
当一个人陷入极大的困境時,绝不能灰心失意,因为這正是峰迴路转,寻找一钱生机的時候!
災難要来就讓它来吧,死亡要来就讓它来吧,這就是躲过災難的最好方法。
(德川家康遗訓):
人的一生,有如背重物,行遠路。慌张焦急大可不必。習於困境,自然隨遇而安。心有奢望,当知穷困之時。容忍是恒保平安之基,怒气应视如敌人。只知获胜,不知落败,禍患必然臨身。责己而不责人,胜於锋芒毕露!
一个人的前途,在於他是否有幸遇到良師,不断寻求,终于而遇到良師,這个人的前途,心然一片錦绣,大有可為。如果不幸遇到差頸透頂的劣師,弟子也受其影响,永不見天日。良師是可遇而不可求,都要讲缘份的。
经营者不能像顶着铁盔那样,给部属带来沉重的感觉。要不重不轻,不知不觉,那才最好!
活字所表现的抽象世界,遠不如親自接近有生命的人物,很多可贵的人生经驗,是要靠以心傳心,来体会吸收的。
再好的馬也無法一跃十步,再差的馬终能抵达目的地,因为它一直跑个不停。
经营者就是以过去為師,不断思索,企划,執行檢核的人。经营者也要替企业立下長期計划,不断打出適应情势的原则,佈置企业長远的棋子。为了应对這个需要,他要把四面八方湧来的情報加以分折,过濾,判断,思索出符合企业長期利益的种种构想。充滿信心地为企业指出应走的方向,這种积极的思索,绝不能忽略。
一个人如要发挥他的能力,既不能大刚强,也不能过份鬆懈!
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,一个人務必才德兼備,這种要求,不尽合理。
有些人雖然有缺点,但無礙他的成功。有些人雖然長处多多,却不一定受人欢迎。萬事通有時候是一事不精,太完美的人,往往失去風趣,跟四周的人格格不入。長处的反面就是缺点,缺点的反面就是長处。世上绝無十全十美的人,所以身为经营者,绝不能要求部属完美無缺!
菜根譚如是说,褪责一个人的錯,切莫过份严厲,要考虑到那个人可以接受的程度。教人善事,别陳义太高,要考虑到那个人可以实践的程度。
安拿托,法兰斯如是说,由于無德,才有道德的存在,有了恨,才想到爱。有了醜,才想到美的存在,人生豈能十全十美。有爱,有恨,有善,有恶,有欢乐,有痛苦,這个人生才直得活下去。
誠实,誠意,這一類字眼,人人可以轻易说出。古代贤圣也時時提到它的重要性,但是真正能以誠感动人,以誠为处世的原则,力行不懈,还得看他是不是有相当的实力,说来也没有那么简单!
施於利益却不利用那个人,爱他而不役使,這种人,必能取天下而为王者。(荀子)。
如果把企业的使命只限定於追求利润,势必忘了工作的重要性,忘了人性,只知为金錢而奔波勞碌!
法国有一句箴言,富贵并不表示憂勞必消,事实上,只是憂勞的种類有了分别而己。
(热衷於私利私欲的小人物),
一旦爬上权力高位,這个国家就註定走上衰亡之路。对权力的運用,認識不深的人,不能当政治家,也不能当企业家。把人員组织起来,撑握权力,運营得当,为自已,为民众,为社会创造福祉,這才是政治和经营的最终目的。
权力的毒害,这句話,是所有居高位者必须引以为戒的。一个人如果長期握权,且習以为常,往往会容易成为一个骄慢的人。一旦被這种毒素侵害,殊難復旧。接着就发生恶性循环,周而复始。因此,在提拨人才時,应该观察入微,切莫起用只知私利私欲的小人物,否则禍害己生時,回天乏术,后悔也来不及了。
(贤者不为自己的死而悲伤,只为国家的興亡而憂愁)!
处於任何境遇,地位,都能尽善全力,一个人就可以從中吸取很多经验,有助於他以後的发展。不要对自己的职位不滿,任何一个职位都有值得学習的地方。做主人,并不是一定要做什么首長,而是说,处於任何境遇,都不要丧失了自己,尽善其力,默默学習。
重才不重德,虽然有急功近利之效,但没有好的品格来抉持,其结果是自私心太重,心骄气傲,有己無人,而走入失败或叛逆之途。
人在六十岁的時候,回顧自己的一生,他会发现漫長的六十年,似乎转瞬即过。往日的岁月过得奢华,或过得清苦,這時候,都不值一談。可是年老之后的每一天,每一小時,都彌足珍贵。這么真贵的每一天,是不是过得写意,过得有意义,决定了人生幸与不幸。
青春時代即使过得炫烂,輝煌,如果晚年凄凉,無可置疑的,這是不幸的人生。人生的一大半,总是辛酸,勞苦,但餘生充实,這个人总算渡过幸福的一生。
生計,身計,家計,老計,死計,這叫做人生五計。对經营者而言,最難的可说是老計。
放眼看今日的企业界,政界,老而可耻的,不保晚節的何其多。一个人应該凛於這個事实。在老計,晚年的生活要多用心思才是。
考虑到一年之后的事,只要种下谷物就好。考虑到十年后的,就該种樹,要是考虑到長远的终身問题,就得好好培养人才。与其种田,不如种樹,与其种樹,不如樹人。大植武士的座右铭,就是從管子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這句話而来。
培养人才最忌急就章。速成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,只能曇花一现,不堪大任。少有才干的人,就像速食麵一样,無法成为企业的中坚。拙笨但肯下功夫慢慢磨成的人,却可以成为一个刚毅,有骨氣,足堪重任的大材!
身为经营者,必须能够明辩真假,夸大或虚張声势,自己要喜怒不形於色,却能善於观察对方的神色,語氣微妙的变化,從中探析对方的真正意向。
從喜怒哀乐等各种反应,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器识份量。一个人若被脅迫而心存懼意時,总是急於找个依靠。
遇到任何可怕的事,始终保持自己的立埸,凛然無懼,這种人必可大用。墨子曾說过,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這才是大丈夫。能特立独行到底,才是国家,企业值得倚重的铮铮好汉。
大事难事看担当,顺境逆境看襟度,臨喜臨怒着涵养,群行群止看识見!(呂新吾)。
人生有炫烂辉煌的時候,也有諸事不顺前途一片黑的時候。在諸事不顺的時期,应凡事看開,從容無憂。從這一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担当,襟度,识見。
真正的大人物,只有在责無旁贷的時候,出现於世界舞台,否则他就該成为一个隐士。在家簇,親友以及書藉中,寻求平静無波的生活。
对自己的行为負责一一知恥。出使四方而不辱君命,這是第一等士人。一般人稍微得志就摆出大架子,如果没有這种毛病,做到宗族称孝,鄉党称悌的地步,那就是第二等士人了。言必有信,信有必果,可说是第三等士人了。
但是這种人却硜硜然如小石,算不上什么大人物。硜硜是以小石坚確之狀,形容小人物必信必果之貌。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一本来是皆無足观,然亦不害其为自守。故圣人尤有取焉!所谓大人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唯義所在。也就是说,大人物言行皆視乎义,义之所在,则言必信,行必果。义所不在,则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反是者为小人。
处於任何境遇,地位,都能尽善全力,一个人就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驗,有助於他此后的发展。不要对自己的职位不滿,任何一个职位都有其学習的地方。
行大道的君子也有困穷的时候,不过,小人一困穷,就自暴自棄,君子困穷,就泰然自若,不失原来的自己。
学問和教养,人人必须具備。可是,经常自觉是一無所有的人,這才是真正的君子,也是個理想的经营者。
(佛陀说):
一个比丘的修行,就如同在肥沃的土壤裡播下功德的种子,留给现世及后世的人收益。给比丘供养和向他学法修行,也同样植下福德的种子。
宗教的探索不只限於研读经典,而是要兼顾禅坐静思的修習,才能達到心智的理解和释放。
(支配時間,不要讓時間支配):
時間,感觉上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我们常常不以為意的恣予浪费,总是觉得过了今天还有明天。而不知時間资源是一种中性資源,具有無供给弹性。沒有积蓄,無從取代和失而不能復得的独特性。談到提升到時間管理,最重要的莫过於建立正确的時間观念。吾人经常不知不覚的受時間所摆佈。處理事情重形式,轻实质,本末倒置。要不就是重效率而轻忽效能,斤斤计较要按正确方式做事。而不在乎正确的事。其次要避免陷入自我的時間陷阱裡。最常見的陷阱是做事欠缺計劃。行事优先顺序错误。
計劃是你要往那裡去,你耍如何去的手段。正确的行事顺序应以紧迫重要的事为优先,不紧迫不重要的事放在最後为其原则。再者常見的陷阱是拖延。通常困难不愉快的事大家都会将它摆在最後来处理。有時还会找一堆藉口希望拖延能够造成不需要處理就可以解决。然而欲往往事与願違。要克服這个問题,必须要改变思维,考量成本与效益的方式加以改善。还有就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請托,凡事有求必应,這也会影响自我時間管理。要酌情而定,看事而定。当空閒之時要把不紧要的事情做好,要懂得平衡,懂得分配,懂得利用,平平常常,不慌不忙。這才是真正获得處理時間的方式。這样就不会讓時間支配,你可以很优閒的去支配時間。
(智慧人生):
(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): 仁慈的人好像山一样的稳重,慈悲宽厚有智慧的人就好像水一样圆融的隨机应变。
(方便和智慧):
方便的自体即智慧,智慧的妙用是方便。事实上,佛的一切法門都可以用。(智慧方便) 四个字包含起来,以智慧成就法身,以方便成就色身,這个是智慧方便。無方便無以显智慧之深广。你没有方便法門,那么智慧無形無相,它的深廣难於显发出来。無智慧無以起方便之巧妙。要有非常好的善巧方便,讓众生很容易就能夠学到技能,才会带来生活的便利,這个是需要。它裡面是有内在的智慧在支持。所以無智慧無以起方便之巧妙。
如果我们能往更深一層去看,其实智慧和方便是一体的。智慧圆明,一定能够起方便之妙用。隨机说法,方便妙用,一定要有智慧为本体。否则就是有用,而不是妙用。如果方便裡面缺少智慧,它可以有用,但不是妙用。這种智慧是指解脱的大智慧。
好像我们今天科学昌明,在衣食住行所享受的种种物质都非常丰富便利。但是我们内心之中并不快乐。因为這些方便之中缺少了真正智慧。所以越方便便就越刺激人的欲望。人類就更加起贪,瞋,痴的争夺,世界的不太平就会由此而起。
所以我们要学習药師佛的大智慧,学習有利於一切众生幸福和安乐的种种技能来造福大众。好像世間的贤人也说,謀利当謀天下利,求名当求万世名。如果我们内在有智慧,外显为方便,這样子来利益众生是最适合的方法。并且能够广泛地学菩萨五明之学,永远都不知足。做人要知足,做事要不知足。学習要不知足。這三个方面能做到,就能够实践药師佛的三大願,才能夠帮助众生解除物质缺乏而引起痛苦罪恶。在滿足無量众生物质生活丰富需求的同時,又能夠巧妙地开显众生内在的智慧。(瑜伽師地論) 上面说: 菩萨学法,当於五明处求。瑜伽,梵語的說法叫瑜伽師,就是与法相应的修行者。他修行的次第称为地論,是弥勒佛菩萨的开示。就是(内明,声明,因明,工巧明,医方明)。這菩萨的五明之学,我们要知道,内明是佛学,是开显智慧的。其他声明,因明,工巧明,医方明這四明是属於方便,都是济世利人的方便妙用。
(正見),世间正見就是业果如理取捨。(出世间正見),就是空性智慧。要能安住於菩提大道之中。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時也要发展精神文明。否则,人類物质文明越发达,其欲望也就越多。人類的文化是包括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。所以科学文化越发展,就会越刺激众生的欲望膨胀。就好像打开了(所罗門王)的魔盒一样,永远都不知足。凡夫对於财富和物质的追求,就好像 (夸父追日一样)!永远都不知足,至死方休。现在我们這个世界便是這样。人類的种种問题,社会的矛盾,种族的激化,道德的败坏,欲望的無尽難於自拔。
(静者心多妙,飘然思不群):
一年四季,我最爱秋天了。我爱秋天,是因为它没有春天的纯烂耀目,没有夏天的炎热迫人,也不像冬天的冷酷凋零。它一一宁静淡泊,静静的来,稍稍的去。雖然带给我許多幽思和感概,却也带来無尽的暇思和怀念。可是,在此地,秋天欲是最短促,最難令人注目的。既沒有飘落滿地的梧桐葉子,也没有与晚霞争艳的滿山楓葉。看不到楊萧萧,听不到雨打残荷。偶爾有秋風秋雨,也不及故園的萧索,蒼凉。想起了故園中的秋雁南飛,秋虫唧唧,多少的鄉思,多少的惆怅,都湧上天涯遊子的心頭。
(遊鳳凰山):
(活在大自然的怀抱裡):
听海涛低語,看鸥鸟飛翔,活在海風裡,我迷失了自己。山色比前翠绿,陽光比往昔明亮。無涯的海蕴藏着無限的智慧,我欲依恋生活着的大地。
埋首於现实的沙堆中,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想。趁我們的血役还在奔腾,写下一頁青春傅記。去吧,去吧,就去把一個遥远的旅夢奏响,去把快乐的种子撒播,当我们的心未老,灵魂未死。
跨过無数山岭,找寻失落童年的踪影,越过溪涧小河,寻覓消逝己久的欢声,然後抑首高歌,走向未知的旅程。现在只是一个开始,但不必知道它將如何剧终。当今夜洒蘭人散後,明日又各自西东。且記取此夕的良辰,莫管明年能否重逢,我们都应似飛鴻,来去如風。面前是無尽的旅程,每个人都有自已不同的夢。何必計考萍踪何处,誰又將会预料何去何從。也許我会变成一个浪跡江湖的遊子,你從商,他务农。然而不論环境怎样变遷,我们都应無視那些禍福与穷通。一切事物都在那虚無中建立,因而存在的都必將毁灭無踪。只有人類間那致誠的友谊,能超越無垠的時空交融融。来吧!就喝下這杯酒,把這一段生命中的彩虹歌颂。然后再摘取月华星辉,微醉中將心儿互相靠攏。踏遍群岭,到处一片青葱翠绿,尚带好洒数瓶,开怀暢飲。飛高歌而觞月,一腔情怀,滿怀悲愤,尽在杯中矣。带着惆怅的心情,跨上回航的輪渡,再回头凝视彼岸,一个弧形的挥手,船下的車葉狂激起浪涛。眼看经遊的群山渐远。啊!那颗昨夜最亮的星星,那遼绕着鳳凰山上的晨霧,大自然的母親,原始的山野,請容許我自心湖奏出的余羡。我们此身虽渐远,但怎能忘却来時的道路。
(六祖壇经):
(自序): 六祖惠能大師根机超越,智慧天成。他的成就可说是無師自通,人间奇跡。他的说法可说是契合天机,圆融精妙。他的一生可说留给後人最好的模範一一人皆有佛性,悟此佛性,即可得道!
当他圆寂前徒众请他付法。他说,(我往昔迄今所说的法,都抄錄了下来,就是一部法宝壇经,由你们去护持流广,广度众生就好了)。於是他的高足智海法師着筆記述,這是本经的由来。
本经共分十品,即一,行由品,二般若品,三疑问品,四,定慧品,五,坐禅品,六,忏悔品,七,机缘品,八,顿悟品,九1护法品,十,付嘱品。
每一品如同一个发光体,综合成为熠熠发光的大智慧燈,其光芒永恒無尽。
大致来說,本经主要談論禅机,讲真啟悟,发人深省。然而無上奥义必须契机。圣意尤其难測,所以要洞明個中玄奥,求取微妙真理,就要憑一己之能耐,精勤,用心体悟了。心性倘然穎悟,智慧自然显现,心性倘若執迷,真理当面错过。本经品品文字,都為正法真理描出了一个輪廓,要你去会意,要你去获益。诚然,萬物形体皆有变化,但真道却無变化,是永远存在的。道是沒有形状可以見到,虽说可以傅给别人,但别人不一定能领受,虽然可以心裡悟会,但没有任何形迹可寻。隨俗浮沉,是精神的萎败,求得真道,才有精神的胜利。
一般来说,世俗所尚的快乐是形体的享乐,学道人所尚的快乐,却是精神的愉快。而形体上的享乐不惟不究竟,且是伤身損性,至於精神上的快乐。,则是神清气爽,乃是最真的快乐。六祖的说法告訴我们,悟与迷都在世間。誠是,(佛法在世間,不离世間觉),至德的人,能够和世俗混同,可是不流入邪途,依顺众人,可是不失去自己的正道。要而言之,心性上有了觉悟,自然炅明通達,心裡通達就是智慧,智慧透徹就是道德。道德的致上光辉,则是领人引进入纯真,完美,至善的境界。有道德的学人,不論他的现状环境如何,他心灵的富足却是惟有了整个世界一般。可惜無德的人,不能去掉心中的私欲。因人的嗜欲越深,天机就越浅,智慧的道路却被擁塞住了。在付嘱品,六祖行将示寂,有弟子痛哭伤心,大師慰他并说明何必把死生放在心上的幾段感人甚深。可見古来圣人大德,不知道喜欢生存,不知道嫌恨死亡,生既不加喜悦,死也不加拒绝。把生死看作往来的常事,都不放在心上。不忘生的本源,不求死的歸宿,只是任其自然。有生受形,不以形体为束缚,极端的喜悦适意。忘去了死亡的念头,因为曉得死亡为有生的开始。無罹無礙,心無所住,自由自在,返璞歸真,這就是(心有灵犀一点通。
(功德):
功德,是要從自己内在心性上發掘出来,是自然而然的成就,不能强求。决不是憑藉着作了一点佈施或供养就能求得到。所以福德与功德是不同的。功德在於平日的行为契机契理,符合正道,决不是一時能修成。佛必须做过無量無数善举才能成佛。功德不同于福德,更不是在於一時的修福。
关於悟的問题,佛陀在菩提树下豁然开悟時,就從感嘆中说出一切萬物是具有佛性的。萬物不单独是有感觉性的生物,就是石头和尘世间的所有一切無生命物也不例外。一切都是佛陀。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而己。非常可惜的是,凡夫愚人不能悟見自性,不知道自己心裡面的净土,於是只好自心外求生到别的地方去。如果是觉悟的人到处都是一样的净土。不論东南西北都無有阻礙,都能隨遇而安。因此之故,佛就说了一句話,隨身所住之处,恒常都能得到平安快乐)。(彌陀经说),西方离此十万亿佛土。六祖说十万八千里。可見佛说及祖语中的数目字,只不过是表其路远无涯,我们不必过於執着準确的数目字来计算。学佛修行人一切要向自己心性上去参究,去下功夫,方能契会经中的奥妙处。原来西方即是自性,里数即是無明。
人若能做到澈悟一切法本来实相真如,自然就表里如一,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。高兴去就去,圆明寂照真心变现万法,万法沒有体性,都是真心本体,原無生灭流动,因自在心,就能将过去对事物執着不离的心去除,而通达無我法。知道生死即涅槃的無礙相。倘能這样去实行修証,就和一切般若经所啟迪的圆融般若道理相契合。不悟的時候,佛就是众生,一念悟得,众生就是佛。所以我们明白萬法一切都在於自己一心而成。自己要作佛或作众生,全操之於自己,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,自己开拓自己的前途。然則為什么不從自己心中直下顿悟真如本性是清净不染,真实不变的如来藏性一一佛性呢?(菩萨戒经提到),我们的本源自性是离一切妄染而自在清净。如果识得自心,見得自性,自然不執妄缘,心性圆成,也就是成佛的日子到来。這样各人以自已观照之功,观行時刻精明密契真空,般若的灵光遂不被八風吹动,就證不生不灭的湟槃彼岸心,也就是澈見我们本原的真面目。
(开卷有益):
生活,没有标凖,知足开心就是幸福。人生,没有套路,潇洒如意就是精彩。願我们一直走在幸福的大道上。活得健康,笑得快乐,心存感恩,社会和諧。
没有愛的生命,就像一片荒漠,赠人玫瑰,手有餘香。学会愛别人,其实就是爱自己。讓爱如同午后的陽光,温暖我们的心房。多去尊重理解别人,常怀宽容感激之心。寬容是一种美德,是一种智慧,海纳百川,才有了海的廣阔,包容!
轻轻放下焦慮,暖暖擁抱自己。這一生,若竭尽全力,就要学会顺其自然。風来听風,雨来听雨。生活不简单,尽量简单过。平淡的走着,简单的活着。别想太多,好好的生活,知足常乐。静待花开,人生百味,隨心就好!
人生没有回头路,昨天最好的無法再回去,明天最難的也要继续。过日子,过的就是心情。人無完人,事無完美。心态好了,就没有过不去的坎,心情好了,就拥有生命的全部。這一輩子,有人羡慕你,有人討厌你,有人嫉妒你,有人看不起你,也会有人誤会你。無論怎样都要告诉自己,没关系,做好自己就行,剩下的交给良心!
人生是一个过程,也是一种旅程。在這复杂多变的人生裡,人心很難看清,也没法看透。因为我们看不清自己。人這一辈子無非就是一个过程。你可能在一个人面前一文不值,但在另一个人面前卻是無价之宝。人生那有那么多的時间后悔呢?自己认为对的就赶快去做。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餘生中最年轻的一天。别讓自己老得太快。当你明白了,太迟了。用顺其自然的心态,过着隨遇而安的生话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做简单快乐的自己!
人,最好的心态就是平静,最好的状态就是知足,最好的感觉就是自由,最好的心情就是童心。
(佛陀说):
比丘们,無明是十二因缘的始因,幸好观照缘起的法性,可以使我们能够摒除無明,超越烦恼。一个觉悟的人,可以在生死之海的惊涛骇浪上跨过,而不壑於其中。一个开悟的人,利用十二因缘法,如同車輪。一位觉者,虽住於世,而不落於其间。比丘们,不要逃避生死,你们只要把自己提升到生死之上,超越生死,是真正伟大者的成就!
(不遇疾風,怎知勁草,阅世经驗与修为深浅,一定要在险危困境当中,才見火侯。)
(海,如果没有波浪,就显不出她的美丽和壮严。生命,尚没有爱和恨,欢乐和痛苦,便称不上多彩多姿)!
(女人与洒):
女人要年轻,漂亮,温柔的才好。酒却是愈陳年和愈烈的才最香諄。烈酒不宜多飲,只可浅嚐。美丽的女人不宜过度接近。最好能像名画一般去欣赏,名曲一般一倾听。要能把酒瓶视为花瓶,把女人当做良友。這才是艺术,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。
(海鷗):
海鷗的飛翔代表生命的飘逸,飛腾的浪花,是一首清美的小詩。潮音,乃绝美真純的乐章。餉滿深缀与海風的柔媚,清新。澎湃的呼响,是生命的呐喊!高歌啊狂叫欢笑。監裡篮是我灵感之泉,海洋是我精神之粮。飛揚呀!狂歌呀!生命該掀起最高的音符。
(雲):
雲,隨時遊移,飘泊無定,最易惹起遊子的轻愁。因为雲像一首遊子的旅歌,摸不着,粘不住,却是無情有思,令人惆悵低徊!無怪乎詩人呤出浮雲终日行,遊子久不致那样悽惋的詩句。山中何所有,岭上多白雲,只好自娱悦,不堪持赠君…。蓝天白雲,自在詩捲。在心灵闲逸的隐士眼中,不正是一幅绝等潔净的画面。而云脚轻浮,幻化無跡,不正像当今這潦乱的世局。
每次每當我看着那云朵在山後缓缓的消逝,我便記起了布特萊尔的詩……,我爱云,那飄逝的云!!!
(海鷗):
海鷗,像銀色之萝,像白色之帆影,飛翔於千里一碧的汪洋!她要与大海比阔,与蒼天比高。唱看恋歌,熌耀着白羽,御着訊息,飛翔海天。既如云的飄送,最親切的知音,最忠实的恋人。有時嘆息,有時嗟怨,有時哀缀,有時怒啸。而海鷗兑是竭意地輕撫,親切的慰问。汪洋与海鷗,永永远远唱着一曲永恆的恋章。有人問她,海鷗啊!海是妳的终身伴侣,她笑笑,海,有我深深的萝,蓝蓝的希望!
(海):
一片黯篮连接一片黯篮,摧着一群群小绵羊,衝击着沙滩,衡击着礁石,衡击着…。許多奋斗,許多活力,晝夜不停地衝击,於是促开了希望…,生命之花。水绿浓浓荡漾着夢的虚幻。化成霧氛,化成七彩的光影,嫓美彩霞与流虹。
浪花,像徵活力,勇敢,她從不哀愁,嗚咽与悲泣。每束浪花是坚实的种子,不懈地衝锋,乃是建立希望。凝望着一排排呐喊的勇士,一叢叢飛腾的水柱。遂記起……,勇者,你的名字是浪花!
(記憶永远不会消失,从远古到现在,从你生長的地方到遥远的他鄉…,源源不断)!